能力发展-03-个人发展的核心逻辑(完结)

能力发展-03-个人发展的核心逻辑(完结)

1.根基

这里的根基是指我们在追求成长以前需要建立的一些心理基础。概括起来很简单,就是去自我中心化

a) 三山实验

图:皮亚杰,三山实验

先看一个著名的实验-三山实验。该实验是由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发起的,证明儿童自我中心化的经典实验。

实验的过程是:在一个桌子上摆放一个三山模型,桌子前面的凳子上摆放一个布娃娃,然后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环绕桌子进行观察,然后给出几幅图片,让儿童判断哪个是布娃娃看到的三山。

实验结果是,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是不能感知布娃娃的视角的,他们选出的图片都是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到的图片。即这一阶段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该实验虽然最后被证明有缺陷,但反映了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确实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机制。

b) 自我服务偏差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机制会导致人的行为呈现某种特征,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们会歪曲事实以符合自己的期望和喜好,将自我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而将自我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从而维持自我感受良好的一种心理活动倾向。

这种例子数不胜数。比如自己这次考得好了,就是自己聪明和努力的结果,如果考得不好,就是老师没教好,考试坐的位子不太好等。自己升职了,是自己能力强的结果;别人升职了,就是送礼的结果等。

再比如,上学时候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个考试成绩好的人,在维持一种“你看我都没有好好学习,但成绩照样好”的形象;但更常见的是另外一种人,即“我只是没有用功,我要是用功了,你都考不过我”。对于后一种心理,其实是他在懒惰和笨这两个标签中选择了懒,因为相比懒,被贴上笨的标签更伤自尊。

其实用心观察下,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是非常普遍的,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说的话做的事都会扭曲事实,从而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

c) 危害:失去客观性

自我服务偏差会让我们观察世界的视角变得扭曲,与事实不符,即失去客观性。而错误的认识会阻碍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比如物理老师总是说物理是最重要的,而数学老师总是说数学是最重要的,如果物理老师教了数学,他又会说数学是最重要的。

比如你的孩子学了计算机,你会说计算机是朝阳行业,而如果你的孩子学了酒店管理,你会说酒店管理是朝阳行业等。

再比如,如果你买了房,你就会认为房价一定会涨;而如果你没有买房,你又会认为房价一定会跌。实际上房价的涨跌跟你买没买房没有关系。

再比如,你从事了技术岗,你就会认为技术岗是重要的,没有技术岗你们业务什么都干不成;而如果你做了业务岗,你又会认为业务岗是最重要的,业务岗决定了方向,你们做技术的只是为我服务的。

我目前是做技术的,以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我认为技术是用来服务业务的。业务创造价值,而技术只是服务业务创造价值的工具。这就是事实,技术团队对自己的定位就应该是服务业务,而不应该喧宾夺主。这一点,不以自己是从事技术岗还是从事业务岗的具体事实而转移。

d) 反求诸己

中国有古语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而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的这样一段话,也表明了同样的道理:

图: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

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

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最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我在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

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

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能改变我的国家。

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有时候,我们成功的原因也会成为我们失败的原因。

我们会把在过去的环境中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应用到新的环境中,而不顾及新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环境变了,玩法也变了,把老一套的玩法带到新环境中,一厢情愿地认为环境不应该变,这样的态度必然会让自己被时代的潮流抛弃。

e) 进化生理学基础

自我服务偏差反映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试想,如果一个人每次犯错后都极度自责,告诉自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这种人会更容易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这种人的基因就流传不下来。

而如果犯错后把错误的原因归结于他人,维持自我感受良好,那么这种人采取自杀这种偏激行为的概率就会比较低,进而基因就能流传下来。

所以,对待自我服务偏差应该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即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学习他、了解他、利用他趋利避害是更好的选择。

2.方向

即:结合组织的需求和个人的激情,找到个人的使命。

a) 组织需求和激情定义了使命

图:职业发展的TOP模型

这里列出了使命与才能的几种匹配情况:

  • 组织有需求,激情点又在这里,但是才能不足:门外汉
  • 组织没需求,自己有激情也有才能:业余爱好
  • 组织有需求,又有才能,但是没激情:苦差事
  • 组织又没需求,又没激情,又没才能:无尽苦海
  • 组织需求,激情,才能三者匹配:前程似锦

b) 使命不是一成不变的

组织的需求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而个人的激情也会随着阅历的增加而改变。

遗憾的是,这两者都不是你能控制的:小到一个工种,大到一个国家,都可能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抛弃;你在小时候喜欢的东西,长大后可能就没那么喜欢,甚至讨厌了。

这就是人生的尴尬之处,你的使命由两种不可控的因素决定。

所以,使命需要我们主动去探寻。

c) 探寻你的使命

图:探寻你的使命

你的激情所在,即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了会感觉快乐的事情;组织需求,即组织需要你做的事情,做了会让你感觉有意义;如果这两者是同样一件事情,那么你做完之后就会既快乐,又感觉有意义,即获得人生的幸福。

下面这些特征,可能有助于你发现自己的激情所在:

  • 自主自发的,不需要他人安排就会去做的
  • 在做的过程中非常享受的
  • 为了能够做这些事情,甚至可以忍受一些其他不愉快的事情
  • 会强烈地受到个人个性的影响
  • 表现为对某些事情的执着

写下下面这段话,将有助于发现你的想满足的需求:

3.策略

a) 优秀不等于卓越,您的组织需要您卓越不凡

如何定义卓越:数一数二

如果你的产品永远比你的竞争对手优秀10%,那么你最终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不是多10%,而是会占90%甚至100%的市场份额。

在你的组织里,如果你永远比你的同事优秀10%,那么你很快就能在公司中脱颖而出,甚至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b) 卓越不一定是完美,而是具有显著的优势

人们能记得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却不记得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泰山海拔并不高,但在中国却家喻户晓;香山就是一个小土坡,但在北京却是海拔最高的地方。因此卓越并非完美,只要有显著优势即可。

另外,卓越不是“不一定完美”,而是“一定不完美”,当你选择当一个田径冠军的时候,你就要放弃成为游泳冠军,因为两者需要的能力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卓越如此重要?

理性原因:能力交换的价值

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社会分工之间的能力交换,能够促使整个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经济学的原理。

一个组织也是如此:组织只有对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产生交换价值,才能挣到钱和社会地位。

组织中的个体也是如此:一个人只有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才能在组织中产生交换价值,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合作。

我们之所以在公司中聚在一起,是因为我们彼此需要对方做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因此在组织内部,大家其实是在交换能力。如果你是在各个方面都很平均的人,那么你在公司中获得额外关注和回报的概率就会很低;而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能力,那么一方面,你的组织会因为你的突出能力而具备额外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你的交换价值也会比平庸的人大得多,你在组织中获得额外的关注和回报的概率当然会更高。

那么,如果你目前没有在某一方面有突出优势的话,你是不是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去塑造一个突出优势,并把它打造成自己的个人品牌呢?

感性原因:印象管理的重要性

回想一下,在你的组织中,是谁说了算的?在一个官僚气氛浓重的企业,是领导时候了算;在一个强调和谐的企业,是员工说了算的;在一个市场化比较好的企业,是客户说了算的。发现了么,不管是谁说了算,其实都是由别人来定义你的。

这就涉及到人是如何评价别人的?一个人评价另一个人时,不会先定出几个维度,然后从各个维护进行评估、打分,并最终算出一个平均分进行对比。而是会放大一个人的突出优势或劣势,形成非常明显的印象差异。这叫做光环效应。

举几个例子:

房子A位置特别好,核心城区,但是其他方面平平;另一个房子B,各方面都不差,即无特别突出的优势,也没有特别大的优势,你觉得那个房子会更加吸引人?

汽车A虽然动力好,但是特别费油,而另外一辆汽车B虽然各方面都很平庸,但没有明显短板,你觉得大家会更愿意买哪辆车?

父母辈或爷爷奶奶辈流行相亲的时候,可能经常听到这样的案例:小张自行车修的好,所以我就嫁给他了;小李的歌唱得好,所以我就嫁给他了;小王看起来挺精神的,所以我就嫁给他了。你看,女青年们记得的,都是那些突出的特点。

还有一个例子,大家都明白,不用解释了:一白遮千丑。

c) 不用弥补所有的不足,但要避免那些致命的短板

上文中提到了光环效应,好的突出特点会为你大量加分,但是坏的突出特点也会为你大量减分。所以你要着力避免那些致命的短板。

在职业发展的初期甚至中期,你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可以了。但是一旦到了中后期,你就要管理你的致命短板了。

在公司里,一个只会调bug,但是攻击性很强的人,有没有机会做到公司高层?虽然收入可能很高,但是发挥更大的管理职责,作出更大的成就就别想了。

基层到中层,靠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能不能为组织作出突出的价值。再往后发展,就要去发现和管理自己的致命短板了。甚至,你的致命短板有可能是你的优势(比如项羽)。

另外需说明一点:致命短板不是普通的短板,而是短到影响你优势发挥的那些短板。

d) 聚焦重点

你找到了要发挥的优势,也找到了要避免的短板,现在要开始行动了,你列出了10个行动项,你觉得最终做成的几率有多高?

最后最大个可能是一个也做不了,因为太多了,没有重点。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有1立方米的泥土,如果你把他摊在100平方的地面上,那么高度也就1厘米;如果你把他集中在1平方厘米的土地上,那么他的高度将达到100米。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把他摊得太大,那么必然会导致一事无成。

e) 剩下的短板-团队协作,取长补短

下面这两个团队,你觉得哪个团队会更有可能表现卓越?

但是这样的团队同样也更容易分崩离析。因为在这样的团队更容易产生分歧和冲突,更容易表现出不理解,因此需要额外的努力将他们凝聚起来。

综合以上所有的内容,下面的步骤将有助于你打造出有凝聚力的团队:

4.方法

a) 学习的内容:立体的学习

人们的能力发展其实是由社会角色和价值观来决定的,但是冰山以上的部分会有意识的影响,冰山以下的部分会无意识的影响。

比如一个不愿意开除员工的高管,他的不愿意其实是受其个性特质影响的,但是他应该开除员工,这是由其角色定位要求的。

大家一定要区分喜欢做和应该做这两件事。喜欢做事来源于你的个性的,而应该做,是来源于你的社会角色的。

立体学习的第一步,是认识你的角色。

如果你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不准确,那么发展起来一定极其痛苦,南辕北辙。

立体学习的第二步,是个性的伸缩。

你可以通过对自己个性的认识和管理,去履行角色要求。在这里,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个性与角色的要求是有部分冲突的。这时候不要求你改变自己的个性,因为那将是十分困难以及痛苦的;但是你可以有选择的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而不做根本改变。

如果你的个性与角色要求是完全一致的,那么这是最好的结果。但实际上,可能工作中只有70%的舒适区,另外30%是你的角色要求,但是又是不适合自己个性的,需要你做以适配。

关于个的性伸缩,再多说一句。人的大脑是按照这样的工作模式来运作的:当熟悉的事情一再发生时,大脑就会把处理这种事情变成一件不动脑子的事情,当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时,身体就会按照已经形成的处理模式绕过大脑直接进行处理。处理这种事情的反应就会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这也即是个性决定命运。当预设条件发生时,结果就会自动发生,结局已经注定。

要想改变这一点,首先要先觉知这一点。当检测到预设条件发生时是,让大脑提前介入,让理性控制大脑,避免自动处理的发生。

比如,你一看到项目延期就要发火,这已经成了你个性的一部分。但是当你觉察到这一点时,先让理性介入,冷静下来之后再处理。这样其实你就成功地对个性进行了伸缩,进而就改变了个性。

再接下来,才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沉淀,和身体的塑造。这五者共同构成我们立体的学习。

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期,我们更多地是在知识、技能和经验方面进行发展。但如果要在职场上走的更远,我们就要在角色认知和个性伸缩方面进行着力发展。另外身体塑造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最重要。

b) 学习的步骤:有效的途径

简单的获取信息之后,其实并不能成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之前我们也提到普通的学习方法,知识留存率是很低的。

获取信息后,我们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其中一种很重要的加工手段就是反思预演。反思是针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的,而预演是针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的。这两者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几乎所有的能力都是来源于这两种活动的。反思和预演的频率越高,次数越多,能力成长得就越快。能力的本质是大脑活动的模式,而反思和预演锻炼的正是这种大脑活动模式。

实践是一种知识留存率更高的学习活动,以教代学是最好的学习模式。你能讲出来多少,做出来多少,那就证明你学习到了多少。

c) 让改变发生:与其依靠自己薄弱的意志力,不如采取更系统的方法

这里介绍一个系统方法,叫POPS:

自己创造拉力,即做使命激发:把挣10亿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1年30万的目标。

自己创造压力,即创造恐惧:如果不努力,10年后就会被后浪拍死

利用他人创造拉力,即同伴参与:鼓励、良性的竞争

利用他人创造压力,即他人监督:公布你的计划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