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15-农民画家-米勒

世界名画-15-农民画家-米勒

1.引言

在巴黎南部六十公里处,有一个被广阔森林包围的小村子。

它就是十九世纪的时候,受到许多画家喜爱的村子-巴比松。

住在这个村子里的画家们所绘制的田园风光以及森林风景,在当时很受都市人欢迎。

在巴比松这里诞生了很多名画,包括现在无人不晓的《晚祷》,还有《拾穗者》。

但在当时,这些描绘贫苦农民的画作遭到了批评,被认定毫无价值。

即便如此,这位画家还是不断地画农民。

这些画的作者就是叛逆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

为什么他如此坚持以农民为题材呢?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2. 出身

1837年,当时二十三岁的米勒,从他学习绘画的瑟堡得到了去巴黎的奖学金。

他出生于一个有着众多孩子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母与祖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在他们身边长大的米勒,也对信仰十分虔诚。

他是个正直又温厚的人。

他当时在巴黎第九区生活,那里离蒙马特非常近。

那个时候,有许多画家都住在巴黎第九区。

这是米勒曾经住过的公寓。

刚来到巴黎的年轻画家没有订单,每天都与贫穷作斗争。

在乡下长大的米勒完全不适应都市的生活和喧嚣的氛围。

不过,也只有生活在巴黎的人才会买画,这是不争的事实。

3.沙龙展

此时,巴黎的革命运动接二连三,就连推翻了拿破仑政权的波旁王朝,也在 1830年的七月革命中画下了句点。

接着在 1848 年,君主制遭到废除,开始实施共和制。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不断推进,出现了工厂。

许多劳工纷纷聚集到巴黎,使这里变成了一个大都市。

十九世纪时,卢浮宫美术馆就是巴黎的美术中心。

卢浮宫美术馆会举行由政府主办,被称为沙龙的美术展。

能被选中参加沙龙展,是年轻画家们的首要目标。

室內挂满了画作,只有被选中的作品才能像这样进行展示。

而王公贵族和评论家会在沙龙里评论画作的优劣。

一个画家的好坏也是在这里被决定的。

4.为谋生而画

当时以神话为题材的画作,以及肖像画是最被大众所接受的。

为什么自己的画不受好评呢?

米勒虽然为此烦恼,但他还是不停地为谋生而作画。

其实肖像画是最容易赚钱的,因为它是订制品,百分之百确定能收到钱。

可他在巴黎不认识什么经济宽裕的人。

于是在熟人的介绍之下,米勒来到了故乡附近的大都市,为军人或者是生活富裕的人绘制肖像画。

当时另一种很流行的作品是裸女像,主角都是裸体的女子,这种画很容易找到买家。

有一天,有个人站在米勒挂在巴黎画廊的画作前,对旁边的人说了一一番话,正好被米勒听到。

“你看,这是米勒的画,他呀,就只会画裸女!”

虽然米勒不甘心,可是他十分贪穷,必须靠画裸女像谋生。

为了填饱肚子,他只能在卖不出去的画上再次作画,画成别的来卖钱,这也是家常便饭。

5.结婚

米勒留下一幅年轻女性的肖像画《宝琳欧诺》,她就是米勒的第一任妻子。

宝琳是瑟堡一个栽缝的女儿,而米勒曾在瑟堡那里学习绘画。

虽然她知道米勒并不富裕,但只因为欣赏他的诚实,她就嫁给了他。

可是三年之后,在一贪如洗的生活中,她因患肺结核而去世了。

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这令三十岁的米勒陷入了人生的谷底。

后来,米勒的画作还是不受好评。

他再次结婚,第一个孩子也出生了,可是他的生活仍然贫穷。

他甚至因为没有旅费没能去参加他祖母的葬礼。

6.转机

这时候他的生活出现了转机。

1848年,他拿去沙龙参展的作品,被当时的內务大臣以五百法郎买下。

换算成现在的币值,那就是四十五万法郎。

《簸谷者》,这是米勒第一件受到赞赏的作品。

就连以往对他不感兴趣的评论家,也为他能捕捉到人物一瞬间的动作而感到十分惊讶。

穿着木鞋的农民脚上都是伤。

簸谷很费力,他的膝盖弯曲了,手臂与腰背支撑着簸箕,小麦被翻动着。

对当时的人而言,就算曾经看到过农民工作的样子,但是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描绘瞬间动作的画。

米勒自己有不同的想法,绘画就是我的劳动,所以他决定继续以描绘挥汗的劳动者为主题来作画。

这是只有生为农民的我才能做得到的。

他已经在心中下定了决心,不再为生计绘制裸女像,我只画自己想画的东西。

7.结识卢梭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对米勒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他在画家朋友的邀请下前去旅行,地点是枫丹白露森林。

那是当时著名的绘制风景画的场所。

那些居住在都市里生活富裕的人,对这片自然美景也十分地渴望。

邀请米勒一起旅行的就是泰奥多尔卢梭,当时他已是一名成功的风景画家。

现在的枫丹白露森林里,还有米勒和卢梭两个人的浮雕。

枫丹白露森林原本是王公贵族们的狩猎场。

画家们把这座美丽的森林画下来,使那些生活比较富裕的人能够共享美景。

米勒喜欢的是森林前面的田地和小村子。

8.巴比松

8.1 移居

这是卢梭他们住过的村子-巴比松。

画家们以这个村子为据点,在这里创作风景画。

这是当时画家们聚集的小旅馆-甘努小栈。

现在它成了博物馆,用来展示巴比松著名画家的作品。

这是村子里唯一的教堂,保留着当时的模样。

看到农村的风光和农民的生活之后,米勒无法抗拒。

他认为这个地方到处都有自己想画的题材,米勒马上就决定搬到这里来住。

8.2 确立画风

《收集麦秆的人》

忙于农务,额头流着汗水的人,都成了米勒作品中的主角。

将麦秆捆好,这是收割完之后的农事。

在明亮的阳光下,比起农民的辛苦,这幅画更让人感觉到农民的喜悅。

米勒的这幅画也捕捉了人物瞬间的动作,也就是将麦秆捆成一束的那一刻。

有人说这件作品正式确立了米勒的画风。

背景选择了淡淡的色调,而中间的三个人物并没有画得十分地清晰。

人物的轮廓比较模糊,就像是融入了大自然一样,这也是米勒的独特笔触。

8.3 播种者

这是赫赫有名的《播种者》。

这件作品因受到梵高的喜爱而闻名于世。

它被收藏在波士顿美术馆内。

还有另外一幅《播种者》,被收藏在日本山梨县立美术馆内。

农民踏在大地上,脚步强而有力。

手里握的种子,多得快要撒出来了。

农民咬着牙,表情显得很吃力。这幅画令人感受到农事的辛劳。

背景中有伸直腰杆的农民和正在犁田的牛,是用很淡的色调画出的。

8.4 非议

米勒描绘出了贫穷的农民,这在当时是不符合绘画常识的。

评论家们笑称,米勒是用田里的泥土来作画的。

甚至还有人批评这幅画,说它播撒的是革命的种子。

可是在画家米勒的心中,只有对辛苦的劳动人民的尊敬。

米勒已经不在乎世人对他的评价,因为他相信,只有劳动者的身姿才是真正的美。

9. 晚祷

在巴黎南部六十公里处,有个小村子坐落在一大片森林里,人口一千五百人。

现在的巴比松和当时一样,依然是个小村庄。

米勒住过的房子还保留着当时的模样,现在则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

1849年,米勒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以及他们的孩子们就住在这里。

这座房子是他的画家朋友卢梭为他准备的。

这个房间曾是米勒的工作室。

椅子没有变动过,就连米勒爱用的调色盘也原封不动地直接展示。

这是米勒在工作室的窗边打草稿的模样。

这就是那幅著名的画-《晚祷》。

事实上米勒为了完成这幅画,打了许许多多的草稿。

站在右边的女模特,就是刚才提到的阿戴勒祖母,她是在这间工作室摆出姿势的。

米勒画下素描,最后他们共同完成了那幅画。

屋內的墙上,挂满了米勒在巴比松这里绘制的画作,大多数都是素描。

米勒为了完成一幅画,要先画上几十张素描,再进行整合。

从这里就能够知道他的创作过程。

在巴比松村的外围,有晚祷的导览板。

仿佛在说,是这片士地孕育出了这幅世界名画。

现在人们来到这个村子,还能够找到米勒画作中描绘的场所。

10. 画家据点

10.1 卢梭

许多画家以巴比松为据点,创作了大量有关大自然的画。

随着都市的快速发展,大自然逐渐消失,这使画森林和田园风光的画家人气迅速攀升。

把米勒叫到巴比松来的卢梭也是其中之一。

这是卢梭的代表作《橡树》。

在枫丹白露森林周围,有几棵枝叶繁茂的橡树,而另一头则有辽阔的田地。

卢梭是巴黎一个富裕的裁缝师的儿子。

他十九岁第一次入选参加沙龙展,很年轻的时候就确立了画家的地位。

而且使得风景画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类型的就是卢梭。

不把自然风景当做历史或人物的背景,而是直接将自然之美转化成一幅画,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创作。

他的画受到了当时权贵们的喜爱,因此他能在巴比松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10.2 柯罗

柯罗也是被这片森林吸引的人之一。

他是巴黎一个富裕的纺织商人的儿子。

柯罗生于富裕之家,可以ー直画自己喜欢画的东西。

他会援助同时代的贫穷画家,这一义举也是很有名的。

柯罗不仅仅绘制风景,他也会将一些神话元素画在作品中。

再加上他那被称为银鼠色的独特色调,他创作出了其他画家的作品中所没有的世界。

柯罗也是一位被时代接受的画家。

10.3 特洛雍

还有一位描绘田园风光的画家,他就是曾是瓷器画师的特洛雍。

正走向耕地的牛,早晨的风光。

特洛雍擅长灵活地运用光线表现出写实的画风。

传神得仿佛听到了牛的喘息,特洛雍的这件作品有着以往的风景画所没有的动感。

独特的光线画法受到了好评,令特洛雍年纪轻轻就成为了著名画家。

10.4 多比尼

这是多比尼的作品。

他出生在绘画世家,从小就接受绘画教育。

描绘的是巴比松麦田收成时的情景。

在广阔的麦田深处,在远处可以看到村里的房屋。

这幅画在1852年参加了沙龙展。

它描绘了都市里看不到的田园风光,因而颇受好评。

当时的法国政府买下了这幅画,使多比尼一跃成为著名画家。

他也是一位生活条件优越,可以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画家。

11. 拾穗者

春天到了,巴比松村的四周被绿色的麦子所覆盖。

这是在检査一株麦子有几根茎,茎越多的话,麦穗应该也就越多。

这个时期就可以判断出会有多少收成。

其他画家都着眼于描绘风景,而米勒却着眼于描绘辛勤工作的人。

自从搬到巴比松居住以来,米勒一直都在描绘村民的模样。

这是1857年参加沙龙展的作品-《拾穗者》。

在绘制了上百张习作之后オ有了这幅画。

这幅画的远景处,描绘了麦子获得大丰收,农民们正在忙碌地劳作。

在右端,一个地主骑马指挥着农民,然而米勒的目光却放在近景处的这三位女性身上。

正在捡拾收割后剩下的麦穗的,是一些无法加入收割队伍的贫困农民。

一些评论家称她们为“贫困的女神”,并表示“真搞不懂这位画家为什么喜欢画贫困的人呢”。

米勒并没有因此退缩,他还是继续描绘村子里贫穷的农民。

于是那幅名作《晚祷》就此诞生。

12. 家人与朋友

12.1 第二任妻子

渐渐地,米勒的画作开始卖得出去了。

可是那些以贫困农民为主角的画,售价并不高,他依旧过着贫穷的日子。

这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勒梅尔和他的孩子们。

不久之后,米勒成为了九个孩子的爸爸。

他的画家朋友都知道,虽然米勒生活十分贫困,但他依然深深地爱着他的家人。

巴比松,米勒家门前,这幅画描绘了他的妻子勒梅尔以及孩子,叫做《母亲的细心》。

米勒虽然没有为勒梅尔画过肖像画,但他画了许多她当妈妈的模样。

每幅画都描绘了母亲温柔地照顾孩子的场面。

米勒温柔地注视着他的家人。

或许米勒也为自己无法让家人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而感到惭愧和内疚。

12.2 画家朋友

其实一直帮助贫困的米勒一家人的,就是他的那些画家朋友。

因为他们都了解米勒比较固执又不善表达的个性,有时候他们买下米勒的作品。

有时候他们反驳评论家的恶评。

就这样一直支持着米勒和他的家人。

有评论家批评他总是以农民为主角。

对此,米勒在一封给友人的信里这样回应道:

“有人认为我在作品中否定了田园的魅力,其实正好相反,我感觉田园风光无比地壮丽。

“无论是那些一边冒着热气一边耕田的马,

“还是那些一大早就在满是石块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只能借伸伸腰喘口气的农民,

“在我看来都充满了光芒”

米勒深爱着这个叫做巴比松的小村子。

这里的人虽然贫穷,但坚强求生。他不断地把他们画在画布上。

12.3 祖母

这个时候诞生了这幅名作《晚祷》。

米勒以小时候祖母的告诫为题材画了这幅画(晚祷中的教堂还在)。

傍晚,一对农民夫妇在外面工作时,听到教堂传来的钟声。

回想起已逝之人,因而献上祝福。

在背后推动米勒成为画家的就是他的祖母。

或许是为无法参加祖母的葬礼而感到悔恨,他才画了这幅画。

评论家站在这幅画前面,也是许久都说不出话来。

任何人看到它都会马上有虔诚之心。

然而米勒所画的大多数都是贫穷而又辛劳的农民。

当时的观念认为,把贫穷的事情描绘出来是非常丑陋的。

就算晚祷得到了广泛的好评,米勒还是坚持不肯改变自己绘画的核心。

“沙龙竟然可以修改我的画,实在太夸张了,我一定要在不换下一双木鞋的情况下继续前进。”

这是米勒自己说的话。

12.4 巴比松人民

晚祷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因此,米勒收到了大量的订单。

名作《牧羊女与羊群》也是接受订单所画的,而这件作品也令米勒更受好评。

夕阳西下,草原上有位负责放羊的少女,而她却还是专心地打着毛线。

这幅画让人会心一笑。

虽然这幅画并没有以宗教为题材,可是因为有牧羊的概念。

所以它也和晚祷一样,被当成是有基督教元素的作品,人们很容易就接纳了它。

作为一名父亲,米勒育有三男六女,他也留下了许多描绘农村少女的作品。

夏日炎炎,负责看鹅的少女把鹅丢在一旁,自己一个人偷偷地玩起了水。

虽然米勒决定再也不为生计而绘制裸女像,可这次他是在自己有了创作欲望的前提下画下了少女的模样。

这幅画从构思到完成共花了七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内,他留下了许多关于鹅与少女的画作。

这幅画令人感受到了米勒对巴比松村民的温暖目光。

13.晚年

13.1 画作流行

到了将近五十岁,米勒的收入终于提高了,他也终于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过日子了。

这时候,《晚祷》被制作成版画,并被当成虔诚生活的典范,在欧洲大陆广为流传。

然而画家本人却根本不知道这件事。

1867年,一直支持着米勒一家人的卢梭与世长辞了。

其他画家也随着声望的提高离开了巴比松。

只有米勒留了下来。

米勒的画作开始在巴黎以高价转售。

画商开始做中介,买卖画作,画作的价值和以往的时代大不相同了。

13.2 生活依旧艰苦

画作的价格提高了,但画家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虽然订单有所增加,可米勒的体力却开始衰退,根本无法完成所有的订单。

那些画家朋友的支持也没了,光是维持全家十ーロ人的生活,米勒就很吃力了。

被闲置在冬季荒野上的犁与锄头,这是米勒晚年的作品。

一直以来,米勒都在不断地画人,但在这幅画里,他却没有画任何人。

只有成群的乌鸦在天上飞,农田则一片荒芜。

这番没有人烟的荒凉景象,更令人感觉到农村的冬季生活是多么地严峻。

米勒或许是把自己度日的艰苦投射到了冬季的景象上。

13.3 梵高的尊敬

梵高很喜爱这幅画,并且临摹过它。

梵高说,对自己而言,米勒就像是美术之父。

而米勒果然还是继续描绘农村与农民。

这是梵高画的麦田,鲜艳的麦穗如波浪般起伏。

而他画的天空,则让人想起了米勒的画作,有许多的乌鸦在飞舞。

梵高临摹了好几幅画,虽然他们的风格完全不同,却明显带有米勒画作的影子。

而且,梵高也将其融入了自己的作品。

梵高很喜欢播种者,他也画了一幅。

从这幅画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米勒的尊敬。

劳动者必须不停地劳动,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而米勒的画作就表现了这一点,因此梵高对米勒非常赞赏。

梵高从米勒所画的农村以及农民的模样中,感觉到一种新时代的绘画诞生了。

它并不是只局限于展现表象美,而那的确也是米勒的志向之一。

13.4 我是农民

《晚祷》曾以一千法郎售出,换算成现在的币值约为九十万法郎。

而它转售的价格高达五万法郎,换算成现在的币值约为四千五百万法郎。

米勒也知道了这件事,据说米勒听到后低声地说道“那实在大贵了”。

直到最后,米勒想到的依然只是获得劳动应有的回报而已。

“我生来就是农民,也愿意以农民的身份死去”,米勒总是这么说,如同口头禅一样。

13.5 最后的作品

这是米勒最后的作品《春天》。

和以往的作品不同,它非常明亮,描绘了让人感到幸福的辽阔风景。

遮盖天空的乌云散去了,阳光开始照射进来,彩虹也在天空发出光芒。

路边开满了花,而在道路的另一头画了一个人,不知道他是在躲雨还是在那里等人呢。

农民历经辛苦的劳作,艰难的生活后,迎来了喜悦的春天。

或许这幅画表现出了米勒晚年的心境。

1875年,米勒在六十岁的时候去世了。

直到离世他都没有离开巴比松这个村子,一直住在这里。

14. 结语

米勒决心要不断地画出有尊严的挥汗的劳动者。

他虽然贫穷,但ー直是一位好父亲,而且他的一生中有许多人都很喜爱他。

米勒曾经这么形容过自己“我不是一个评论家,我这辈子除了田地没看过别的。

“我只是尽我所能,把自己看到的东西按原样画出来罢了。”

叛逆画家米勒最真实的想法,在这些话中表露无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