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战争-06-抗癌之心

每个人的战争-06-抗癌之心

1.无助感是癌症的食粮

大部分癌症患者在被诊断之前都有过一段压力特别大的时期,要么数月,要么数年,这通常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可怕、无助。我们有理由怀疑是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癌症,但事实并非如此。

1.1 动物实验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对老鼠做了相关实验,测量了无助感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癌症的生长和扩散。

他们设置了三组小白鼠,每组小白鼠都注射有等剂量的癌细胞。第一组作为对照组,注射后正常生活;第二组会随机受到电击,且老鼠无法自行控制,第三组也会有随机电击,但会设置控制开关让老鼠很快学会如何停止。

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和第三组老鼠癌症发作概率要明显低于第二组。这表明:压力本身(即实验中的电击)并不会促进癌症的发展,是面对压力时持续不断的无助感影响了身体对疾病的反应。在上述实验中,无助感就是缺少控制开关,让他们不能控制局势,甚至不能控制自身。

1.2 自我诊断

通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可以简单检测你是否有无助感问题(如果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无,那你可以暂时放心了):

1.你是否觉得自己不可能达到努力奋斗的目标。

2.你是否觉得未来没有什么希望,不信情况会有所好转。

1.3 影响方面

无助感对身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直接影响:无助感会使身体分泌激素,这些激素会激活体内的“紧急救护”系统,比如可促进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炎症反应。与此同时,压力还会延缓身体中那些可以暂时“搁置”的功能,比如消化、组织修复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2.间接影响:无助感等消极情绪可能会导致高风险行为,从而造成直接的生理影响。比如抽烟、酗酒、睡眠差、体重无节制、忘记服药等。

1.4 累积效应

无助感是心理压力的一种,心理压力是一种混合型压力,既包括产生压力的事件,如至亲去世、离婚、精疲力竭的工作等,又包括个人对这些事件的反应,尤其是无助感。

心理因素对癌症死亡率的影响要远远小于烟草、肥胖这样的“重型”因素,但它也并非微不足道。研究的时间越长,心理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就越明显,这意味着心理因素对癌症的影响虽慢,但是会不断累积。

2.夺取控制权

2.1 免疫细胞与生存意志

过去20年,人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叫作“心理神经免疫学”,主要研究心理因素和免疫系统活动之间的联系。

当人们感受到生活中的无助或痛苦时,就会产生神经反应,释放压力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会激活神经系统,产生“或战或逃”反应,进而对免疫细胞产生作用,促使一部分免疫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阻止NK细胞对癌细胞发起攻击等。

相关实验表明,免疫系统的白细胞(NK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对无助感和绝望感等负面情绪极其敏感。如果病人丧失了生存意志,他们的免疫细胞也会缴械投降,任由癌细胞占领自己的身体。

2.2 呼吸掌控身体

瑜伽、冥想、太极、气功都告诉我们,任何人都可以掌控自己的内心和身体功能,只需将思维和精神集中到呼吸上。现在我们知道,这种精熟的控制过程还是一种减小压力影响的最佳方法,也是重建人体生理和谐,从而提升身体自然防御力的最佳方法之一。

呼吸是唯一一种不靠意识的活动,但又很容易受意志的控制的内脏功能。呼吸的控制中心位于大脑的底部,它对所有在情绪大脑和身体器官、免疫系统之间不断交换的分子都极其敏感。将精力集中在呼吸上使人能更亲密地感受生命的脉动,并能将这种脉动与意识活动联系起来。

下面我们介绍一种简单的方法(有一本书叫《观呼吸》,如果想更系统地了解呼吸方法,可以参考来看看):

首先,舒服坐下,后背挺直,缓慢吸气,然后再呼气,感受空气在身体内的流动。重复进行,身体和精神会逐渐放松。

然后,在呼吸间有意识地停顿,集中精力,放松身心,你会感受到心跳。

几分钟后,你必然会分心,你需要告诉自己,等有时间再去管这些想法,此刻你得把它们放在一边,让心思放在自己身上。

这个过程其实叫做冥想,研究人员建议癌症患者长期坚持冥想后,获得了超预期的效果。关于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较宁静的心灵状态可以减少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的分泌,这意味着免疫细胞能更好地发挥防御作用。

2.3 找到生命的意义

人是一种意义动物,而患癌的打击常常会让一个人失去活下去的意义,陷入消沉,进而带动免疫系统罢工。因此在治疗时,为癌症患者找到生命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这可能是写一本书、进行一次向往已久的旅行、陪孩子长大等。

另外,孤独和隔离感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只有吸烟可与之相提并论,因此保持良好的朋友圈,找到病友相互鼓励之类的也非常重要。

精神伤痛对患者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有一个小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消除:让他们列出10件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把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碾碎他们生存意志的那块钢板上的一颗螺钉,把这些“螺钉”一个个地拧出来,他们就会领悟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旦卸掉这些他们曾经背负的重担,他们就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一切。

3.消除恐惧

3.1 恐惧导致麻痹

恐惧会导致麻痹,这是恐惧的本质,也是写到我们基因里面的特性。

当一只羚羊察觉到附近有狮子时,它的神经系统会发出一种信号,让自己一动不动。自然进化已经为羚羊做好了安排,使它们在极端环境中也能有很小的存活几率:通过完全保持静止,羚羊更不易被肉食动物发现。也许狮子会从它们身旁走过,浑然不觉。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我们的身心通常会体验到这种奇怪的麻痹感,比如对拖累别人的恐惧、对丢下孩子的恐惧、对未尽之事的恐惧等。但是癌症并不会放过我们,恐惧只会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抑制我们的生命力。

3.2 死亡并不可怕

死亡可能也是成功的一部分。有的人活着,却从没有领悟过生命的真谛,有的人死了,却似乎还带着尊严地活着,活得那么富有,这就像是他们的一项特殊成就,赋予他们经历过的一切以意义。

死亡本身并不痛苦。在将死之人最后的时日中,他们不会有吃、喝的愿望。身体逐渐脱水,没有分泌物,也没有尿液或粪便,有少量痰堵在肺部。因此肚子不会怎么痛,也很少有恶心的感觉。再也不会呕吐,也不会咳嗽。整个身体的反应都慢了下来。嘴里一般是干的,不过含上一小块冰或者一块湿布就能解除干燥。疲劳感开始袭来,思维变得很模糊,通常还带有幸福的感觉,有的甚至会稍显亢奋。人死时很少说话,仅仅是抓住某人的手,要么会注视着窗外的阳光,要么会倾听着鸟儿的歌唱,或者是非常美妙的音乐。在最后的那几小时里,人们有时能听到病人发出一种不同的呼吸声,称之为“死前的喉音”,人死前的那几下呼吸一般都不太完整(“最后的呼吸”),身体和面部则会不由自主地收缩,好像是在对生命的逝去做最后一搏。这些并不是痛苦的迹象,而仅仅是组织缺氧的表现。随后,肌肉松弛下来,一切归零。

不要让癌症患者困在对死亡的恐惧里,当他们不愿说出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时,这种由重病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孤独感会让病情变得更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