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19-绩效管理-1

人力资源-19-绩效管理-1

1.什么是绩效

绩效是指在一定的考核周期内,工作所达成的业绩和工作行为产生的效果。前者一般用KPI(关键绩效指标)衡量,后者一般用KBI(关键行为指标)衡量。

1.1 KPI

KPI全称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它一般是从公司的战略目标而来的,逐级拆分细化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

目标的逐级分解非常重要,它能确保公司的目标被准确无误地传达到每个部门、每个人。据统计,公司中层干部中,40%的矛盾是由于对公司目标的理解不一致导致的。

1.2 KBI

KBI全称是Key Behavioural Indicator,它一般是从岗位说明书的主要职责来的。它衡量的是工作行为产生的影响,即员工在岗位说明书中岗位职责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进而产生的影响。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KBI,我们举一个保洁阿姨的例子,比如保洁阿姨要把桌子擦干净,岗位说明书里一般会说明这些内容:一天擦几次,怎么擦(湿抹布擦一遍,干抹布擦一遍),除了擦桌子还要做哪些事(洗抹布,收纳,记录等),每件事情怎么干,以及怎样考核:什么叫做得好,什么叫做的一般,什么叫不及格等。

1.3 区别

KPI一般是一些财务上的数字,比如销售收入、利润率等,一般用于考核公司高层;KBI则更多用于考核一线员工在负责的具体的事情上是否做到位了。在对指标做量化时,这两类指标要弄清楚。

2.绩效管理循环

2.1 什么是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就是把KPI和KBI放在管理的PDCA中去。因此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落地的工具

2.2 为什么要做绩效管理

管理稍微规范点的公司,在对员工进行绩效打分的时候一般会要求符合正态分布,既优秀的是少数,差的是少数,大部分是中等。那您知道这背后的原理么?

图:正态分布曲线(来自维基百科)

这个正态分布曲线还有一个名字,叫活力曲线,是由GE(通用电气)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提出来的。

当时的GE从CEO到基层员工有多达29个层级,可想信息失真有多严重,杰克韦尔奇大刀阔斧地将其压缩到只剩下6个。

活力曲线的本质是未位淘汰,20%的优秀,70%的正常,10%的强制淘汰。

末尾淘汰是必须的,如果不淘汰,这些人就会屯在前面的70%里面,年轻人就无法进来,组织也就无法注入新的活力。

越往上走,岗位越少,因此前面的20%优秀部分也不能全部留下,否则内耗会比较大。最前面的5%的部分,公司最好的资源都要向他们倾斜,剩余15%的人,鼓励他们走出去,在GE学院学习,或创业。

总结来讲,要求正态分布是为了激活企业活力,因此正态曲线也叫活力曲线。绩效是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制度,因此也是激活组织活力的最主要的部分。

2.3 绩效管理与日常计划

我们日常工作中的K的部分,放到业绩考核表里去,其实就是绩效计划。

换句话说,公司的大的业绩目标,逐级下分到各个岗位,时间上再细分到季度、月计度,再细分其实就变成了日常的工作计划。

最怕公司的绩效计划定好之后,没有继续往下拆分,跟员工的日常工作断开了,飘在那里,完成了运气好,完不成是应该的。

或者员工的工作计划做好了就放那了,日常工作则按照惯性去做,这样就天然地形成了两层皮。

因此,从绩效是企业文化的落地工具这一角度来看,把大计划逐步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很重要。

前期开始这样做时,你会发现计划不一定准,可能每个人在执行的时候都会发现有50%的工作不在框子里。其实没关系,下次在评估的时候纳入就行了,这样越用就会越准。反之也是,越不用就会越不准。

2.4 绩效管理循环

在进行绩效管理的PDCA循环之前,要先进行企业目标的分解,既将公司的大目标逐级落实到个人。

2.4.1 P-绩效计划

  • 活动:与员工一起确定绩效目标,行动计划
  • 时间:新绩效期间的开始
  • 关注点
    • 考核项目、权重、目标值
    • 评价标准、考核人
    • 数据来源要明确(三级KPI拆分模型)

2.4.2 D-绩效实施与管理

  • 活动
    • 观察、记录和总结绩效
    • 反馈、探讨、指导
  • 时间:整个绩效期间
  • 关注点
    • 辅导员工
    • 建立绩效台账(落地:数字+行为,干系人的反馈)

2.4.3 C-绩效评估

  • 活动:评估员工的绩效
  • 时间:绩效隔离期间
  • 关注点:客观、公正、以计划和结果为依据

2.4.4 A-绩效反馈面谈

  • 活动:主管就评估的结果与员工讨论
  • 时间:绩效期间结束时
  • 关注点:关注行为和结果、不评价性格、要有面谈方案

绩效的PDCA管理循环之后,既应用评估结果的过程,包括:

  • 员工发展计划
  • 人事变动
  • 薪酬调整
  • 奖金发放
  • 培训

3. 绩效管理的目的

3.1 战略目的

既达成公司的战略目标。

3.2 管理目的

包含两个方面:

  • 提高经理的管理能力
  •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留意彼得原理:彼得原理称,在组织中所有人都会被晋升到他不能胜任的岗位上去。所以经理们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防止自己变成下属眼中的那个不称职的上级。

3.3 发展目的

绩效考核的结果应该用在员工的晋升和涨薪上,这样前面的战略目的和管理目的才能达成。如果绩效考核的结果对待遇没有任何影响,员工就会不认同这个结果,绩效考核的目的也无法达成。

4.绩效管理的四个工具

4.1 目标管理-MBO

MBO是1954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他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这本书相当的枯燥无味,另一本书可能更适合初学者,既《华为目标管理法》。

MBO的要点是:

  • 把公司目标和部门目标,拆分成3~5个(这是最有效的拆分粒度)
  • 把目标再拆分成工作计划(P)
  • 执行计划(D),结果检查(C),改进(A)
  • 进入下一个循环

4.2 关键绩效指标-KPI

KPI是上个世纪60年代,麦肯锡的咨询师罗纳德丹尼尔提出的。

他发现MBO中的目标只有3~5个,用来做日常管理的话不够精细,如果延伸一下,用KPI来衡量的话可能效果要更好一些。

举个例子:假设明年销售目标是10个亿,我们可以设计一些KPI指标,比如销售达成率指标,完成10个亿,发1000万奖金;完成8个亿,发500万奖金;完成5个亿,发100万奖金等。

更进一步地,为了衡量这10个亿的质量,我们还可以引入更多精细化指标,比如老产品和新产品的销售占比,新老销售区域的占比等。

可以看到,KPI其实是一个衡量目标达成情况的测评工具。相比MBO,KPI不能能够衡量目标是否达成,还能衡量目标达成的质量好坏等。

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先有目标再有指标,一个目标一般对应3个指标,按照3~5个目标来算,也就是10~15个KPI指标。然后就是围绕KPI指标的PDCA循环,只不过相比MBO更细了一步。

关于KPI可以看下戴维帕门特的《关键绩效指标》一书,据说写得特别好。

4.3 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方法出现于1992年,当时的三位发明者研究了14个跨国企业,找到了一种更有效地评估企业的战略目标达成情况的方法。

KPI方法中的指标多是财务指标,比如销售业绩,利润率等,特点是不到结束看不出来结果。比如今年的销售业绩是10个亿,一年快结束了才完成6个亿,眼看就要完不成,结果年三十签了个5个亿的大单,还超额完成了。

财务指标属于后视镜指标,考核期不完不算结束。对财务指标的考核,叫做鞭尸。这类指标只能看到当年的完成情况,看不到下一年会怎样。

平衡计分卡则在这类财务指标之外又引入了三类指标,包括:

  • 客户指标:为了达成财务指标,我们是把重心放在开拓新客户上还是维持老客户上?
  • 内部商业流程:为了维持或开拓这些客户,我们的生产线、运营流程等需要做哪些调整?
  • 学习和成长:我们的人够不够,行不行,能不能支撑上面的这些调整?

平衡计分卡相当于是把KPI继续细分到了三个维度上,前三个目标既财务目标、客户目标、内部商业流程叫趋导性目标,最后一个目标既学习和成长目标叫做支撑性目标。

这里面其实是由一个推导关系的:要挣钱,就要服务这些客户,然后就涉及内部运营流程的调整,然后是人的学习与成长。

如果做计划的时候这几个方面考虑到了,那么财务指标其实相对来讲是可以保证的。

要想用平衡积分卡,要有两个硬性的条件:一是公司的老大要关心公司的战略和重点客户,而不是事无巨细地做非常细节的管理,比如下面的员工每个月多花了200块钱都要管;二是全员的工作在OA系统上要留痕,不然用起来非常费劲。

总结来讲,上面三个绩效管理工具其实本质上都是PDCA,差别不大。

在实际应用中,BSC比较复杂,难以推广,因此应用比较多的其实是MBO和KPI。这两者其实可以结合起来用,MBO比较适合做战略解码,既把公司的战略拆解到一级部门,而二级部门往下则适合用KPI。

4.4 目标与关键结果-OKR

OKR最初是从Intel传出来的。1976年,传奇大师安迪格鲁夫在做COO的时候引入了MBO,做了改进,并改名IMBOS(i是intel,s是system,中文是快速MBO)。

O是目标,也是3到5个,一个O下面,设置3到5个KR。

当时安迪带了一个实习生,叫约翰杜尔(PS:Intel有内部接班人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的高管都是内部培养晋升而非外部选聘的。他们要求,经理要想晋升,必须为自己培养三个后备人选,不然无法晋升),约翰杜尔在为intel工作6年后辞职,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了美国著名风投公司KPCB(类似于软银,硅谷的很多科技公司都是他们投的),KPCB后来投了谷歌,并把OKR引入进来。

OKR是一个目标管理工具,而非绩效考核工具!他是定性的,而非定量的,因此不太适用于做业绩考核。一些国内的公司在OKR落地时为了省事,直接把OKR用于绩效考核,这是不恰当的!

另外,OKR也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而是只适用于创新性企业,或处于转型期的企业。这两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要发生目标的变更,OKR可以帮助他们管理好目标。

另外,OKR在实际执行时,其实还是PDCA的循环,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四种绩效管理工具的差异并不大。

5. 参考资料

  • 《彼得原理》,劳伦斯彼得:链接
  • 《管理的实践》,彼得德鲁克:链接
  • 《华为目标管理法》:链接
  • 《关键绩效指标》,戴维帕门特:链接
  • 《平衡计分卡》,卡普兰,诺顿:链接
  • 《战略中心组织》,卡普兰,诺顿:链接
  • 《战略地图》,卡普兰,诺顿:链接
  • 《战略计划表》,卡普兰,诺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